初心如磐映党旗-皖籍农民工在长三角书写奋斗华章
人财会同城暨安徽农民工服务网(dcsjob.com)在建党104周年之际,安徽驻沪农民工群体以一场特殊的红色之旅,诠释了“离乡不离党,奋斗守初心”的赤子情怀。6月29日,在上海叶红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组织下,安庆潜山驻上海农民工服务站长刘明慧、宣城市驻上海农民工服务站负责人肖和带领流动党支部及群众一行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在党的诞生地重温入党誓词,汲取奋进力量。这场跨越地域的红色实践,既是对初心的叩问,更是安徽农民工群体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拼搏奉献的生动缩影。
一、离乡不离党:流动党支部筑牢“红色堡垒”
安徽是劳务输出大省,据统计,2024年全省外出农民工达1787万人,其中超半数活跃在长三角地区。为让农民工党员“流而有家”,安徽省在沪苏浙等地建立了200余个农民工服务站和流动党支部,形成了“组织建在产业链、服务送到心坎上”的工作格局。
此次活动的组织者——上海叶红皖籍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正是安徽驻外服务体系的典型代表。自2021年成立以来,该服务站累计帮助3000余名皖籍农民工解决就业、维权等难题,组织技能培训60余场,推动20余家皖籍企业返乡投资超50亿元。流动党支部书记刘明慧介绍:“我们不仅是务工者的‘娘家’,更是传递党的声音、凝聚奋斗力量的桥梁。”
二、汗水筑根基:安徽农民工点亮长三角之光
长三角的繁荣离不开安徽农民工的默默耕耘。从淮南“每6度电就有1度来自安徽”的能源支撑,到苏州虎丘80%婚纱企业由安徽丁集人创办的产业传奇,从建筑工地上的“徽匠状元”谢双磊,到成长为工程师的全国劳模梅志平,安徽农民工用双手创造价值,用智慧推动创新。
能源基石:淮南40余万农民工在沪苏浙从事电力、建材等行业,仅中钢诺泰等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就为长三角制造业提升质量保障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
产业蝶变:蒙城籍企业家苗润财在上海创办真空科技企业后,返乡投资建设产业园,带动260余人就业,年产值超6900万元。
技能突围:谢双磊独创的“五步镶贴法”使施工效率提升40%,其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出800余名技术能手,成为长三角建筑行业的“人才摇篮”。
这些故事背后,是安徽农民工“干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更是他们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的生动实践。正如宣城市驻沪农民工服务站肖和所说:“我们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长三角一体化让我们的奋斗更有方向。”
三、服务聚合力:搭建农民工发展“新舞台”
安徽省驻沪农民工服务站群以“服务、维权、发展”为主线,构建起“就业有帮扶、创业有支持、困难有保障”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安徽驻沪农民工服务站开展的“点对点”包车返乡、“春风行动”招聘会等举措,累计帮助1.3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宣城市驻沪农民工服务站通过“线上+线下”平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成为维护权益的“暖心港湾”。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下,安徽农民工正迎来更多发展机遇。沪苏浙皖建立的劳务协作联盟,通过“千企百场校园行”“创新创业千百行动”等活动,促进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正如安徽省人社厅农民工处负责人所言:“我们要让农民工在长三角既能‘安得下家’,更能‘扎得下根’。”
四、初心再出发:从红色起点迈向新征程
在一大会址的《伟大的开端》陈列展前,农民工党员们驻足凝视一件件珍贵文物,从《新青年》杂志到中共一大纲领,历史的厚重感与使命感交织。流动党员倪凯感慨道:“当年先辈们在艰难中建党,如今我们在新时代奋斗,不变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这种初心,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活动结束后,服务站发起“我为家乡献一策”倡议,20余名农民工党员提交了关于长三角产业协作、乡村振兴的建议。安徽驻沪流动党支部计划联合上海企业,在安徽建设智能工厂,推动家乡制造业升级。
从江淮大地到黄浦江畔,从田间地头到产业高地,安徽农民工用汗水浇筑长三角的繁荣,用初心点亮奋斗的征程。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他们既是“融圈进群”的建设者,更是“双向奔赴”的受益者。这场跨越时空的红色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向未来的宣言——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安徽农民工将继续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